我们小时候有一种迷思, "人才不能在温室下成长, 不能溺爱孩子". 我曾以为这种思想是彼时高度发展中的中国经济之下出现的新思潮. 现在我发现, 这种思维在49年之后就普遍存在, 60年代出生的中国人穷得一家人只有一条裤子, 也被教育"你们是幸运的一代, 不应该溺爱孩子". 这一切只是社会给精神和肉体上对孩童的霸凌找借口罢了. 今天中国人的精神疾病, 因为充沛的物质资源而生是少见的. 因为贫瘠的物质资源而生反而是多见的.我能感受到我的父母对我的态度充满变化, 他们是爱我的, 但他们因为知识储备的不足, 会在善待和虐待之间游走. 这是时代的可悲.
看房东家小朋友已经需要放慢语速, 额外重复才能和老爹沟通。 和老妈那是早就不能沟通了。 这是个悲剧, 我们在中国, 和父母失去沟通的能力一般都发生在我们的知识文化水平远超父母的那个瞬间, 发现爸妈听不懂我在说什么了,这是个很悲伤的事情。而他需要在十岁的年纪就感受这种悲伤。 这提醒我们, 一定要让孩子学中文, 不是因为什么中美共治地球, 那是做梦。 也不是因为中文美好, 要学到很高的水平才能感受到中文美好,大部分人是感受不到的。让孩子学中文, 仅仅是因为自己水平不行罢了。
四张机,鸳鸯织就欲双飞,可怜未老头先白,春波碧草,晓寒深处,相对浴红衣.
即便是华人区, 很多商店也会习惯在冬天也提供冰水,是加冰块的那种冰水。我想原因并不是华人来到这里就自动变成不喜欢喝热水了,而是这边喜欢把暖气开得很足, 刚进门穿着厚衣服是很热的.钱是今天的中国在全世界唯一拿得出来的东西, 给非洲和黑哥哥送钱,一次就送几百亿美元, 可能钱都给黑哥哥了吧,不如把这个钱拿给中国人多开点空调,相信我用不了两个星期,你就会把那个喝热水的习惯戒了的,因为真的很热。夏天把空调开到冷得发抖,冬天把空调开得热到需要喝冰水。描述出来感觉很奢侈,但又确实很幸福。克思预期资本主义的消亡一部分的原因是无休止的物欲, 怎么说呢,高水平的物欲得到满足的话,会不会灭亡我不知道, 幸福是肯定的.
<机械战警>和<终结者>为代表的一系列探讨人和机械关系和冲突的电影都是诞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电子科技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阶段。我们今天的评论人士会说,正是这样社会集体的忧虑才有诞生这类电影的空间. 比如今天拍这类电影讨论的肯定是种族平权话题.但我小时候在2005年的中国小县城看这类电影,我依然觉得非常好看。我完全不可能知道1975年美国纽约的普通民众是如何对于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充满忧虑,但我依然觉得这些电影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