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何优越, 为何我有权优越, 且必须优越. 因为整个古典西方哲学体系都在本体论、伦理论、政治哲学上认为:
会思考的人,读书的人,洞察真理的人,
天然地拥有“比沉溺于感官快乐的人更高的存在价值”——这是哲学本身的出发点。
这不仅允许优越感,而是: 优越感本身就是理性之人的“德性义务”。
所以如果看这篇文章的你不以房产, 汽车, 存款, 性伴侣或者海洛因获取优越. 而是以亲民, 博学, 明德, 止于至善为出发点进行思考和辩论. 那优越是你我的权利和义务, 你我必须优越, 否则苏格拉底将谴责你我.
中国古代哲学则主张君子处在优越位置, 但不明确主张应当表现出优越感, 同时也不反对表现出优越感. 这个我们放在第二章讨论.
第一章: 西方主张优越感是理性之人的“德性义务”
🏛️ 一、苏格拉底哲学核心:理性的优越性即是人的本质
苏格拉底在对话中反复强调:
- “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一过”(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申辩篇》
- 他一生的使命是“让人醒来”,摆脱无知,转向真理;
- 对于沉溺在感官生活、不愿思辨的人,他明确表现出轻蔑、讽刺与批判,即便是在法庭上面对死刑判决也未改变态度。
这背后表达的是:
真正的人,是能通过理性与灵魂活动去接近“善”的人;不能思考的人,尚未实现“人”的定义。
因此,苏格拉底的观点不仅支持优越感,更把理性作为划分“谁才是人”的标准。
📚 二、柏拉图:哲人是“天生的统治者”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之口,提出了著名的三种人魂结构:
| 灵魂结构 | 对应社会阶层 | 主导快感 | 价值等级 |
|---|---|---|---|
| 理性(logos) | 哲人 | 真理、思辨 | 最高 |
| 意志(thymos) | 武士 | 荣誉、战斗 | 中等 |
| 欲望(epithymia) | 工匠、农民 | 饮食、性、财物 | 最低 |
柏拉图明确主张:
- 哲人统治者(philosopher-king)应当领导国家,因为他们拥有灵魂的最高形式;
- 哲人并非“权力欲强”,而是因智力与道德的优越而“被迫承担统治”。
这是优越感的系统化、等级化、政治化。
⛪ 三、亚里士多德:德性与等级是自然的结果
在《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明确区分:
- “用理性支配情感”的人,是天生的“自由人”;
- 不能独立思考、只能服从命令的人,是“天生的奴隶”(natural slave)。
“优越感不是偏见,而是人类不同能力的自然分层。”
⚖️ 四、基督教传统虽强调“灵魂平等”,但仍保留“知识权威”的特权
如托马斯·阿奎那在《神学大全》中区分:
- 所有人的灵魂在神面前平等;
- 但对真理理解得越深者,越接近神的智慧光芒。
因此,神学家、哲学家、神父、隐修士的地位,在中世纪制度中依然高于农民与市井百姓,这种“属灵的等级”体现出一种“知识与德行即身份”的逻辑。
🧠 五、近代修正(康德、黑格尔等)虽反对贵族制,但仍承认“理性者的尊严更高”
- 康德提出“人是目的”,但又强调:“唯有通过理性,人才能成为目的”;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构建了“主人与奴隶”的辩证法,本质上仍旧在表达:
只有通过自我意识的高度反思,个体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 结论总结(中英对照):
中文结论:
是的,西方哲学传统明确地支持“思考者拥有优越”的观点。
- 在古典哲学中,理性者即为高等灵魂,非理性者即为低等存在;
- 哲学活动本身就是对“动物性人”的超越;
- 儒雅的优越、洞察的优越、理性克制的优越,在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都是被赋予结构合法性的;
- 优越感不是罪,而是“高贵灵魂的天然体现”。
English summary:
Yes, Western philosophy affirms the legitimacy of superiority based on rationality, knowledge, and reflection.
- Socrates believed that the thinking life is the only life worth living.
- Plato declared that philosopher-kings are the rightful rulers due to their superior souls.
- Aristotle called non-thinking people “natural slaves.”
- Even in Christian and Enlightenment thought, the dignity of reason remains a foundation of human value.
To think deeply, read broadly, and seek truth is not only a virtue — it is a claim to ontological and ethical superiority, in the full tradition of Western thought.
第二章: 中国古代哲学的主张.
命题
孔子确实认为一类人应当优越,但他既不鼓励他们展示优越感,也不反对他们拥有这种优越感。
一、孔子确实认为一类人应当优越
孔子把人区分为“君子”与“小人”,这不是社会身份差别,而是理性与德性的层级差别。
能思考“义”“理”“道”的人,才是真正的人。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说明:君子关注原则与真理,小人只顾功利与欲望。“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
说明:智识分层是天命所定,愚昧者不可化。“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
说明:理性沟通有等级,非人人皆可谈道。“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说明:君子不是“器具”,不是为了执行特定功能的技工或匠人。
“器”指工具之才,如工匠、技师、官吏。
在孔子看来,这些人“能事而不能理”,
他们服从法度,但不探究“何为道”。
所以:
工程师、军人、医生、工匠——皆为“器”, 不属于君子, 可能属于小人;
只有“思考真理、探究道理”的人,才是“君子”。
这就是“应当优越”的定义:
优越者是掌理之人,而非行事之人。
二、孔子不主动要求君子展示优越感
孔子从未要求君子去显露自身的高贵。
他认为“真君子”的尊贵,在内而不在貌。
“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说明:行动比言辞重要,炫耀即伐德。“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说明:夸耀是羞耻的行为,君子应以行动显其道。
这三条构成统一逻辑:
孔子赞成“成为高贵的人”,但不主动要求“表演高贵”。
三、孔子也不反对君子拥有优越感
孔子从不要求君子假装平等。
他承认君子天然有一种内在的从容、自信与安宁——这正是优越感的哲学形态。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颜渊》)
“君子不忧不惧。”(《论语·宪问》)
说明:君子因通理而无惧,因知义而无忧。
这种“坦荡”与“安然”,不是谦卑,而是理性的自信。
四、总结表
| 命题 | 代表原句 | 孔子态度 |
|---|---|---|
| 一类人应当优越(即君子) | “君子喻于义”“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君子不器” | ✅ 肯定,应当优越 |
| 是否鼓励展示优越感 | “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 ❌ 不鼓励 |
| 是否反对拥有优越感 | “君子坦荡荡”“君子不忧不惧” | ✅ 不反对 |
五、最终结论
孔子确实认为,有一类人(能思考真理与道理者)应当优越。
他们是“君子”,不是“器”;他们探理,而非执行。
孔子不鼓励他们展示自己高贵——因为炫耀是伐德;
但也不反对他们展示自己高贵——因为这正是理性与德性自觉的表现。君子不炫其高,但他理所当然地高。
总结: 在西方和西方哲学中, 读书人的优越感,不仅是主观感受,更是哲学结构中的合法地位。
评论(0)